导入数据...
多元文化讲会第三讲:“关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2年3月1日
  查看:2702
  来源:

2011121下午两点半开始,多元文化讲会第三讲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七教A6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会邀请了清华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作为主讲人。胡显章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大-清华-高教社联合组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亚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次讲会由中心学术委员傅林教授主持。

教授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作为演讲的开始,指出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把“文化传承”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表明了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意义。然后,教授对文化、大学文化、文化自觉等核心概念作了详细的讲解。他指出,先进的文化是政党的思想旗帜,民族的精神家园,国家的精神支柱。针对文化自觉,教授引用了2005杨振宁先生在首届中国文化论坛的讲话:“今天的大学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灌注到每一个大学生身上”。教授说,这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升文化自觉的呼吁,也是对大学生自身提高文化自觉的警示。

教授认为,大学文化可以表征为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并以清华大学为例,详细讲述了以上三种文化。他提到,“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八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清华大学的各式建筑的特色,这就是大学的物质文化的代表;新清华新时期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大学治理机制以及以富有清华特色的“辅导员”制度、典型的“代表会”与“讨论会”等,强有力地说明了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大学精神文化又包括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清华大学“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的办学思路是大学理念的体现,而大学精神则集中体现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上。

接下来,教授提出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1、大学文化建设要有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眼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注重精神文化凸现国家发展阶段性的需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需要。

2、坚持育人为本与文化育人。大学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所以应该始终坚持落实胡锦涛提出的“三个紧密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实践环节;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3、提高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着力建设积极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形成既是大学人受到潜移默化的过程,又是大学的组织者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仪式、文化符号以及典范向组织成员持续传递本组织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自觉体认的过程。胡教授提出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性离不开现实针对性,要着力继承弘扬优秀传统,大学要日新,大学精神的形成需要深厚文化底蕴。

5、综合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当前,面对多元的文化环境,我们应当:努力体现文化传统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努力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做到对清醒的文化判断和选择,确立自身优秀的文化根基。

6、正确处理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通”与“专”的关系。胡教授认为,我们应当进一步明晰文化素质通识教育课程所肩负的确立文化根基的目标,切实将其置于基础性的地位。同时,也应当看到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只着力抓好文化素质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是不够的,还要在专业课程与教学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素质教育。

7、在教育思想上努力实现对“工具化”的突破。胡教授提出,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所以,应当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