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羌绣文化的普及发展与羌绣职业教育化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4日
  查看:3048
  来源:

项目名称

羌绣文化的普及发展与羌绣职业教育研究

课题编号

DYWH1226

起止时间

2012.10.15

-13.10

研究单位

阿坝师专

项目负责人

何光伟







 

“羌绣文化的普及发展与羌绣职业教育化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何光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系 四川 汶川 623000)

 

一、引言

 

羌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但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近年来,羌绣在多方面的大力扶持和对羌绣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原来单一的实用功能基础上,更多地开发出了装饰功能俱全的旅游工艺纪念品,从而成为大九寨旅游环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这不但继承和发展了羌绣文化,也改变了多年来地处大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生活水平低下羌族儿女单一的劳动结构关系。从终日从事农田劳动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把多年来只注重服饰的羌绣发展成旅游纪念品,拿出自己的绝活,飞针走线,使羌绣成为价值不菲的商品。从单一的农田劳动强度中解放出来从事低强度的手工商品劳动,改变了羌族居民的劳动观念,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了生活质量,也更好地宣传了羌绣文化。

但就从目前对羌绣文化的研究看,它的挖掘潜力远远不止这些,有更深远的空间还等待我们去研究开发。这无疑就需要更多人才去关注、研究,从事羌绣文化事业。人才培养学校教育是最好的渠道,具有实际意义。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带着这一问题,认真研究了羌族的发展史,羌绣与羌族的历史发展关系,羌绣现今的发展状况,羌绣职业教育化道路可行性的调研等具体实际的工作,从中获取第一手来至基层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对羌绣走职业化教育道路的可行性做出了理性的依据结论。现就对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二、羌绣文化的发展

 

1、羌族历史概述

羌族自称“尔玛”,历史文化深厚久远。在中远古华文字的 “甲骨文”中,“羌”是唯一的标志、定义种群族属的文字。在卜辞和中国古代汉文典籍《春秋》、《山海经》、《国语》及诸子百家中对于“羌”都有诸多记载。殷商之前时期有着姜、羌(“姜”、“羌”二字古相通)。周的始祖姜、羌,周王室以姬姜连姓并传其始祖后稷弃生于姜原。周与先秦、秦时期间的氐羌。氐羌是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当时的西部包括今天的陕、甘、宁、新、青和四川,地域辽阔。氐羌的称谓应该是包括多个民族,他们的语言、服饰、习俗都有不同的特点,其共同之处应该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到了汉代则是以河湟羌为主体所称的西羌等。

从考古研究中发现,古羌人活动在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文化和彩陶文化时期有着共同的文明。公元前1900年——前2050年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而马家窑彩陶文化是继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后的又一个彩陶文化时期。马家窑文化中心位于甘肃省临兆县马家窑村,马家窑文化包括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的广大地区,所创造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的顶峰。

上世纪所发现的四川岷江河谷汶川威州古姜维城遗址,本世纪发现的茂县岷江河台地距今55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营盘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包括彩陶与染有朱砂石块在内的诸种文化遗物。从中发现马家窑文化、古姜维城遗址和营盘山文化遗存方面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其分布的地域与其脉络线条清晰相连。

学术界有人从远古文化遗存中大胆推论出,四川西部岷江河谷羌族,有极大可能是从甘肃南部通过四川省阿坝州的若尔盖县往南迁徙而定居在此的(羌族学者白剑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论文)。所以,古羌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是有一定依据的。

从殷契到魏晋、唐、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羌、西羌,四川西部聚居岷江、涪江上游的羌族,脉络隐显,首尾呼应。羌族的历史线索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之中,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个体成员民族发展史最为悠久、明晰连贯的历史线索之一。

羌族从远古到近古一路走来都留下有重重的足印。现存的羌族是历史上因战乱分多次从甘青河湟地区迁徙在此定居多股羌民的融合体。羌族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后来羌绣发展的文化基石。羌族的历史文化在羌绣中有突出的反映。

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即岷江上游河谷地带。这里的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沟谷纵横,山势险峻,气候恶劣,人口约30万。羌族儿女在历尽沧桑的历史变迁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彰显美的物化成果,这种物化成果与本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积淀、人居环境、宗教信仰、精神品质等息息相关。羌绣就是羌族儿女展现自身美的一种物化成果,他的创造、发展、传承无不打上羌民族从古至今所经历沧桑的烙印。

2、羌绣

羌绣是羌族民间手工艺术,实用于羌族服饰,是羌族女性手工劳动的代表,是羌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羌族刺绣是羌族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利用针绣,把自己组织的图案绣制在绣片上的一种工艺品,其色彩绚丽多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羌绣早在明清时羌族中就广泛使用。羌绣通过近千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羌族服饰文化符号的代表。羌绣浓郁的羌家风情文化,浓缩了羌人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羌族工艺美术的代表,同时也成为我国民间民俗工艺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尔玛”民族大多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这里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游动人员少,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原始风貌保持完整,羌民族风情文化依存,身穿浓烈民族服装的羌民随处可见。一走进羌寨,浓烈的羌族风情扑面而来。羌姑手上拿着针线活儿,在那里飞针走线做刺绣;姑娘小伙,男女老幼满身穿戴民族服装,上面绣有各式各样图式,色彩艳丽,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这就是羌绣,羌文化物化的代表之一。

羌绣主要绣在服装上。最早棉麻是羌民主要的服装面料,现如今,仍能见到身穿棉麻面料服装的羌民。今天羌民服装更多的还是以现代生产的棉布为原料。羌民服装面料色彩喜欢采用白、黑、青、绿、紫红等。羌绣以这些服装色彩为基色进行图案配色。

羌绣应用范围主要在羌民的服装、衣边、领口、围裙、头帕、帽子、腰带、通带、飘带、背带、袖套、裤子、库管、鞋帮、鞋垫、枕巾、手帕、桌裙、香包、荷包等上面。羌绣在羌民生活中无处不在,是羌族主要的装饰图案。从而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艺术价值。

羌绣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长,反映了羌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大自然的景色,山川河流、蓝天白云、草丛花木、牛羊鱼虫、图腾标记等都是羌绣图案设计的元素。形式上多采用几何形,民俗化,图案化手法。把自己美好、吉祥的祝愿赋予其中。构图严谨,整齐均匀,装饰性强。绣娘们通过一针针、一线线刺绣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妆点自己的环境,从中得到带来的精神享受。同时也记录着羌族的历史文化(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记事靠“口传心授”,羌绣也是一种记事方式)。他们时常使用的图案题材有十几种,如: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团花似锦、鱼水和谐、凤穿牡丹、四羊护宝图、蛾蛾戏花、喜鹊登枝、火盆花开、万字符等。绣娘们根据实用对象来选择图案题材。如老人多以福、禄、寿图案装饰,以祝福健康长寿;小孩多以虎、猪、猫、花朵等,寓意了辟邪、茁壮成长等;年轻的男子多以云纹,以示崇敬与威望;女性使用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布满全身,花枝招展,以显示自己青春靓丽,冰雪聪慧、心灵手巧,挣得众人的关注和喜爱;年轻阿妹子送给情人的烟荷包则绣成鸳鸯戏水、燕子冬去春来、比翼双飞等,以示男女恩爱,白头偕老。正是所谓“情在荷包中”。

美丽传说的“云云鞋”,高山民族的象征。在羌族喜庆的日子里,男女都喜欢穿一双自制的布鞋,形式小船,鞋尖上翘,鞋帮上绣满了各式色彩艳丽云纹、花纹图案,这就是“云云鞋”。别致美观。传说鞋子是一个生活在湖泊中的鲤鱼仙子看见放牧的羌族少年光着脚,十分心痛,顺手撕下一朵云和一束羊角花做成。后来他们相爱了,成了一对最幸福的人。之后,“云云鞋”就成了爱情的信物,也记录下了这段美丽的传说。

羌绣色彩有彩绣和素绣之分。彩绣配色以明度和纯度对比为主,色相多用桃红、大红、粉红、翠绿、嫩绿、淡黄、湖蓝、蓝绿、粉紫等。色彩搭配艳丽,俗味浓烈;素绣配色主要是明度对比。如:黑与白、红与白、蓝与白、黑与黄绿、红与黄绿等。对比鲜明、素雅大方。

羌绣针法现在已发展到16种之多。大类分:挑、勾、扎。挑绣包括:架绣、撇绣;钩绣包括:锁边绣、扣针绣、单勾绣、双钩绣、单盘绣、双盘绣、打籽绣等;扎绣包括:掺针绣、齐针绣、扭针绣、长短针超绣、编针绣、压针绣等。近年来,由于交通信息便捷,羌族人打破传统地域禁锢观念,主动到中国四大名绣故里学习,带回新的针法与羌绣针法融合,创造出了多种现代针法。如单面绣和双面绣,深受人们的喜爱,使羌绣针法种类更加丰富。

羌绣艺术全部呈现在男女老幼身上。姑娘头上戴的头帕、身上系的围裙、衣服领口、胸襟、袖口、衣边、裤脚,脚上穿的“云云鞋”,小孩头饰,男人的烟荷包都绣着羌绣。图案各异,色彩娇艳,配上姑娘带的银饰,在蓝天白云照射下,真是让人有一种行走在彩云中的感觉。羌绣艺术不只是散发在表层的视觉上,更多是绣娘们一针针、一线线心细入微、辛勤耕耘中的那份精益求精、率真质朴对工艺技术的追求上。羌族妇女人人精于刺绣,在人生6-7岁时就接受祖辈严格训练,通过一二十年磨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秀娘。“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这是绣娘们的谚语,也道出了学习羌绣的艰辛历程。待到学成时个个都是飞针走线,穿龙刺凤行走于针线中的高手。在羌族中,羌绣技法高低也是衡量一个羌族妇女聪明才智的标准,更是男性相亲条件的手选。可见羌绣艺术从表到里都渗透出耕耘的艰辛,艺术的灵性,从而展示出了它的艺术价值。

3、羌绣发展现状

羌绣发展一千多年以来,在传承上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独立性比较强,羌绣既没有统一的标准,又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发展。羌绣姑娘虽然从6、7岁就跟随祖母习作刺绣,到长大成人就可以飞针走线,刺龙绣凤了,但都是凭着本能的主观在进行创作。家族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对本族所传的针法守口如瓶。多少年来使得题材、针法发展缓慢,传播受到限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羌绣文化遗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得到许多爱心人和社团组织的帮扶。“壹基金”设专门基金帮扶羌绣产品的开发、销售。在他的带动下,羌区各地建立了多家公司专门从事羌绣的研制、开发和生产。这样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又增加了当地羌民的收入,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川西北原始森林茂盛,地理资源丰富,先后开发了国家级、世界级的旅游胜地。羌绣之乡就地处这条黄金旅游线上。过往游客为能讨得一件羌绣作品而倍感荣耀。所以,羌绣成了当地旅游品中的精品,羌绣也成为羌族家庭的主要副业。

2005年,阿坝州科研院提议对羌绣民间艺术进行普及、开发建议,随即政府付诸了实践。2007年阿坝州举办了第一届羌绣培训班,取得了初期成效,深受百姓的好评。在全州人民的强烈要求下,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羌绣培训项目纳入财政扶贫资金劳务扶贫项目培训,在全州各地每年定期无偿培训农民工羌绣学员。并组织成立羌绣教材编写专门机构,出版发行了《羌绣技法》教材,进行规范统一学习标准。到2013年在全州已培训学员达到7000多人次。经过几年的培训,出现一批羌绣骨干技工,提高了羌绣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收效甚佳,深得百姓的欢迎。但是,这种小规模的培训,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知识性、理论性,很难满足求学者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训学员仅限于羌区农村,年龄跨度在18——50多岁不等,学员文化程度低下,培训人数有限,每次只能培训30人左右。这些现象使得羌绣在发展规模上收到了限制。

 

三、羌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基于以上对羌族历史、羌绣特性及羌绣民俗手工艺发展现状分析,要想全面提升羌绣民俗手工艺的规模化发展,使羌绣文化更好地融合于现代审美观念中,以适合于现代社会需求,靠小型培训班难以胜任,必须得走学校职业教育的道路,这种职业教育有利于羌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羌绣职业教育社会调查与分析

2012年10月课题申报批准后,就着手课题研究具体实施工作。首先是对羌区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基层信息,为此,拟定调查地区、群体、对象、内容与方式方法,便于工作的开展和信息收集的准确可行性。

羌绣主要散布在阿坝州等地区,以茂县、汶川、理县最为集中。这里羌绣特色鲜明,高手云集,传承、发展和商业化程度都很突出。所以,就以此地区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1)茂县羌寨绣庄  该绣庄是政府扶持,由羌绣第六代传人李兴秀创办,专门从事传统羌绣的研究和生产。其作品《云中羌绣》被国家博物馆收藏。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领导人胡总书记和温总理都亲自到访过。该绣庄研制出的羌绣,是各界机构馈赠友人的上佳礼品。李兴秀本人除了从事传统羌绣的研究、管理生产外,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去讲羌绣文化,也是本课题组成员。首批调研从这里进行,听取他们的意见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调查:三项议题。①羌绣作为羌族儿女特有的一种服饰装饰工艺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现已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有义务去保护、传承、发展。走学校职业教育的路子是一条好的路子,你认为在阿坝州中职校、阿坝师专开设羌绣特色专业,进行系统的学习,培养专职的羌绣从业人员。很好?可以考虑?不好?三问。很好:9人,可以考虑:2人,不好:0。②利用高校资源和羌绣老艺人到高校教学会保持羌绣原始本色。同意:7人,可能会保持本色:4人,不同意:0人。③羌绣不需要向羌区外发展,只有在羌族本地发展才能保持原始风貌。同意说法:5人,不完全正确:3人,不正确:3人。询问共计11人。年龄最小26岁,最大58岁,9女2男,文化程度初中以下。

分析

1)、从问卷中反映出在阿坝州中职校和阿坝师专开设羌绣专业有利于羌绣发展的占总数的82%;犹豫的人数:12%;不赞成人数为“0”。专访中他们普遍认为,学校教育有助于学员全面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程度高,将来从事羌绣职业发展前途广阔。我们现在绣制出的作品,都是对原来作品的翻版或稍有改进,创新程度不够。走学校教育是一条好的路子。这不难看出现在专业从事羌绣的员工中也渴望有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来参与,热爱羌绣,使这一古老艺术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不断地发展壮大。

2)、利用高校资源和羌绣艺人进高校教羌绣技法的询访中,同意占64%,有疑问占36%,不赞成为“0”。从这一数字可以分析出,高校资源与地方资源整合在一起(地方资源主要是传统纹样、图案属性、绣制针法等)共同作用于这门教学,才能真正做到现实与传统紧密结合,也才能保证羌绣的原始属性,普遍都表示认同。疑问主要集中两点:一是羌绣艺人普遍文化知识偏低没有教学经验,胜任教学比较困难。我们向对方解释是,主要讲羌绣传统文化与针法,这一点他们回答是,也只有我们才能讲清楚;二是能否保证羌绣的原始性,我们解释是,之所以请羌绣技师进校讲学,就是为了保证这一点。从而打消了疑问,得到了认同。

3)、第三问中有63%的人认为羌绣在羌区发展其原生态风味容易保持,27%的人保留意见,11%持反对意见。后两者认为,羌绣要全面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喜欢上,就必须向更广大的地区推广,有更多的人去学习。局限在本地发展,原生态虽然能更好地保存,羌绣文化的传播就会受局限,羌绣商品化扩大程度也受局限。这两者说法不无道理,笔者认为,立足于羌区发展,欢迎羌区外更多的人来参与和学习。这样保持和有限扩大发展相互兼顾,更利于羌绣发展。

(2)阿坝州羌绣学员  调查人叶丽(课题组成员)。这批学员为阿坝州政府下属机构“农民工技能培训办公室”7月份组织集中学习班成员。叶丽为羌绣培训机构主任。共调查11人,8女3男,年龄在19-48岁之间。询问这批学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来自阿坝州全羌区的不同地方,各地资深羌绣从业者。这批学员内有培训多达三次以上的老学员。他们的意见能代表全阿坝州各羌区,更能评价目前这种政府行为培训方式的优劣。

调查:三项议题。①在阿坝州中职校、阿坝师专开设羌绣特色专业,进行系统的学习,培养专职的羌绣从业人员,很好91%,犹豫9%,不同意为“0”;②就采取现有阿坝州的培训方式最为好,更利于羌绣的保护、传承、发展,同意82%,犹豫18%,不同意为“0”;③羌绣不需要向羌区外发展,只有在羌族本地发展才能保持原始风貌,同意64%,犹豫27%,不同意9%。

分析:

1)、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同意在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阿坝师专高等学校开办羌绣专业比例是比较高的。他们认为这样更利于现代年轻人学习,特别利于90后的学生去选择学习,去热爱羌绣,不然,羌绣在传承上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

2)、阿坝州由政府出资办羌绣培训班,培养羌绣从业人员,的确为羌绣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是非常有益的民生工程,深受学员的好评。但是也有少数有远见的人在担心,认为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哪一天政府取缔了这一计划,也就会导致羌绣的发展会重新回到以各自家族为集团发展的老路上去。加之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商业化程度高,很多年轻女子走出闺房,朝向社会,无心静坐于绣房内,从事刺绣的人员会逐年减少,最后这门文化走入衰亡。为此,希望走学校教育,培养出更多热爱羌绣的人员,这样才会有广泛性,持久性。

3)、羌绣只限于在羌族地区内发展,调查学员有三分之一存质疑态度,他们意见大多与“羌寨绣庄”反馈意见相似。认为应该在更广泛的地区去发展热爱羌绣者,这样,更利于羌绣文化持久地发展下去,在教学上只要注重方式方法就能保障羌绣的原始性。方式方法主要就是对爱好者要求要对羌绣特有文化进行了解,对羌绣图案、配色、图案组织、针法的继承发展,就能够保障羌绣的纯朴,也就能够更好地继承发展。

3)尔玛(羌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是阿坝州茂县一个由政府主持,私人出资专门从事羌族文化研究的一个机构,其员工均为近几年大学毕业、喜欢羌绣文化的学生,有的成员本身就是羌族,在学校就读时创立了“羌绣协会”,“5·12”汶川大地震后在羌区收集了许多传统羌绣在四川各地展出,深受从多人的喜爱,为羌绣文化宣传作出了贡献。在这次课题调研中该公司员工积极配合,每位员工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出谋划策,汇总的字数就达到了2500多字。现就调研内容综述如下。

调查:三项议题。①目前,阿坝州人民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培养羌绣精品人才,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两种方式,由羌绣大师授课。100%认同;②走地方中专职业教育的方式更利于羌绣专业人员的培养。认同88%,疑惑6%,不认同6%,(原因在“我的看法中注明”);③在地方高校(如:阿坝师专)开设羌绣专业,利用高校资源和羌绣老艺人进行教学,进行系统的培养和学习,更利于羌绣的传承、发展、创新,从而提高羌绣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培养精品人才。认同82%;疑惑18%。

尔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1名员工都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原文就不一一赘述,把整理后的综述意见分述如下:

1)、教育  培养农村精品人才,再在农村实行传帮带的方式学习。这种方式对农村羌绣发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羌绣采取高校教育担心生源能否满足(这在后面有专项调查问卷论述);高校办羌绣专业比地方中专更有资源优势。这在阿坝州相对比情况看,的确存在此种状况;羌区边远山区的羌绣才是原始质朴的,多去研究,有助于羌绣文化的积累;羌区外的学校不宜开办羌绣专业,因为缺乏羌绣文化积累。这种因素的确存在;高校培养羌绣人才目标明确、专业化强,有利于羌绣发展和传承;培养出的人才就业是否顺畅。这一点与市场开发、宣传、商品化程度高低有直接关系,开发、宣传好,商品化程度高,就业渠道肯定会顺畅,否则,就业就艰难;大力发掘民间羌绣,整理成文,有助于对传统羌绣的研究学习;羌绣能被更多的人认可,关键在羌绣元素的独特魅力,应该强化和宣传这一点;地方与高校共同协同办羌绣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这样既不愁生源,更不去担心就业。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政府出资,高校培养人才,羌绣研究公司负责羌绣文化的传播,学员实习到羌绣公司,这样更利于羌绣人才的培养。这种方式有它的可取处。

2)、宣传  在羌区农村广泛宣传羌绣,会让更多年轻人热爱羌绣,从业于羌绣;进行不定期地组织羌绣比赛,来扩大羌绣的影响力,激发民众对羌绣热爱;利用现代网络来宣传羌绣,方便快捷;加强民众的羌绣意识,有利于羌绣的传承;政府应大力加强对羌绣的宣传,成立民间机构、协会,实行比赛、展览,外地设羌绣文化传播窗口进行展销,有利于羌绣文化的传播;创新与宣传并进,更利于羌绣的发展;这些建议都有它的道理,在具体实施期间都应该综合考虑。

3)、商品化  公司与农村妇女用“合作社”方式进行羌绣生产,更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用;只有更好地发展羌绣市场才能保障羌绣长期稳定地发展;由于羌绣是手工精细劳动,耗工多,制作时间长,如果价值与所耗劳动量不成正比,很难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所以,提高羌绣的市场销售价,也是羌绣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现代日用品中大量运用羌绣符号,如:T恤、毛巾、床上用品、车内饰品等来丰富产品的种类,从而会有效地宣传羌绣文化;羌绣成产业链形式发展,才能降低羌绣的制作成本。

分析  尔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多名员工,从不同视野对羌绣文化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涉及到羌绣文化教育、宣传、羌绣商品化生产等。从高校开发羌绣教育专业所发表的意见看,普遍是认同的,并且认为是一件可操控、对羌绣继承、发展很有作为的一项工程。

(4)汶川、理县、茂县中学学生调查  课题组用问卷形式对以上中学抽样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高中毕业后有无意愿报读羌绣专业。通过对285名,男生:119名,女生166名的调查中,同意报读的33名,展占人数的11.6%;犹豫110名,占总人数38.6%;明确不报读的142名,占总人数49.8%。

分析  从以上这一数据表明在羌区青少年中,对羌绣热爱比例很高,保守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高中毕业后都有志向报读这一专业,这一数据远远高于每年羌区内报读音体美总数的考生比例。可见,在大专院校开办羌绣专业,走职业化道路,生源能有保障。如果再用政策扶持,对报该类专业的考生,降低入学门槛,生源就更加宽广了。

(5)阿坝师专美术系学生  阿坝师专属于羌区唯一一所专科学校,办学时间长达30多年,在当地影响力大。下设的美术专业,历史近27年之久,生源片布全省各个地区。这次课题组对在校学生抽样调查,主要讨论在阿坝师专开设羌绣特色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培养专职的羌绣从业人员,更利于羌绣的保护、传承、发展,也利于学生寻求新的就业路子与你能报考该专业的课题。对100名在校大二学生调查结果是:26名学生认为在阿坝师专办羌绣特色专业有发展潜力,8名学生认为没有发展前途,其余学生保持中立。没有前途的原因是羌族服装属于过膝的长装(这都是羌区外的学生,只看到现象,而不了解羌绣有更广泛的装饰空间),不适用,进入市场后可能会反映冷淡,从而影响就业。愿意报考的有15名学生,均为女生。

大二学生看待这一问题比较全面,最为关心的就是就业,所以,围绕这一问题发言的比较多。他们认为,羌绣进入市场是一条比较好的创业之路,即可以拯救即将消亡的羌绣文化,又为就业寻找到了新的路子。但是必须有消费群。所以,羌绣的发展,不只是人才培养问题,还有宣传问题。人才培养,阿坝师专当然是首选,原因是这里的美术专业历史悠久,硬、软件设施齐全,寻求当地羌绣艺人助教也方便,到羌区考察、实习对提高学生能力也极为便利。羌绣宣传,就需要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民众、羌绣商品推广,羌绣商品开发等等。要取得一个成熟的市场,时间也比较持久。羌绣文化的推广,市场化道路的进程,是一个长远、浩大的工程,是一个全社会的、集民众智慧广阔的工程,不只是人才培养单方面的事。人才培养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来达到。如果市场好,就业渠道畅通,招生生源也不会成问题,人才也就会源源不断。这些见解深刻、涉及到羌绣发展的方方面面,对羌绣职业化教育道路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四、羌绣职业教育化发展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羌绣文化分析,要想全面提升羌绣民俗手工艺的规模化发展,以适合于现代社会需求,靠小型培训班难以胜任,必须得走学校职业教育的道路,这种职业教育有利于羌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下就羌绣的职业教育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

1、提升人们对羌绣职业教育的认识

羌绣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羌绣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并缺乏相关的支持和帮助。为了更好地促进羌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带头学习贯彻相关羌绣文件精神,不断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羌绣职业教育重要性及特殊性的认识,把羌绣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大发展的根本方针,以此来重视和支持羌绣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大对羌绣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普遍认识到羌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改变人们对羌绣职业教育的模糊认识和传统偏见,引导人们关注、支持羌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羌绣职业教育面临的传承发展问题。

2、以羌族文化为基础,探索特色羌绣办学模式

羌绣职业教育要紧跟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以羌族文化为基础,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羌绣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系统的羌绣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羌绣劳动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为羌绣行业培养出生力军和高素质人才,从而为羌绣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在探索特色办学模式,以及培养羌绣特色人才上,职业院校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生源问题上,要以招收羌族学生为主,因为他们对羌族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降低了羌绣教学过程中的困难程度,最重要的是对其学习和传承羌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要融入羌绣民俗工艺产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并能依据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最后,加强羌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当地有声望的羌绣艺人,提高羌绣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并提高其待遇,更好地保证这些艺人老师能在羌绣教学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羌绣民俗工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提升政府在羌绣民俗工艺职业教育中的功能

政府在羌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对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推动羌绣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和资源的配置,为羌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制度和资金上的双重支持。

第一,完善羌绣职业教育政策。相关政府应制定促进羌绣民俗工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从制度保证羌绣职业教育的稳定快速发展。例如,2012年由政府组织各层次相关研究羌绣和从事艺术教育的专门人才编写出版了《羌绣职业教育》教材。教材内容具体反映了羌绣发展的历史,羌绣图案的创作技法,传统羌绣纹样的构图方法,羌绣配色技法,色彩学的基础知识,羌绣十二种针法的具体应用等作了知识性、科学性的分析介绍。填补了羌绣历史上无教材的空白,使得该门学科从此在学习中有了理论依据,为后期兴办羌绣职业教育也有了学科依据。由政府组织进行的教材编写,是一种无形的政策上的扶持,使羌绣职业教育有章可循。

第二,加大对羌绣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扶持,尤其是作为少数民族的羌绣,受本地经济发展的制约,更是需要政府的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作为政府,应加大对羌绣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提高羌绣职业教学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群众参与羌绣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羌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羌绣作为羌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对它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羌族历史的了解,羌绣文化的分析,对各阶层人士对羌绣走职业教育道路的调查、意见的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理论依据,走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是可行的,是维系羌绣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使这门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才能使羌绣这门珍贵的民俗工艺文化蓬勃发展。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走职业教育道路所得出的理论依据,也为我国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去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希望能开辟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路子来。

 

                                                            2013年9月9日

 

 

 

 

电话:13698170088   18942828938

邮箱:hgw4368@126.com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