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多元文化讲会第十二讲:“从中西文化的比较看剑桥大学如何造就科学精英”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4年3月24日
  查看:1480
  来源:

2014321下午230,教育科学学院和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在学校学术厅举行了多元文化讲会第十二讲。本期主讲嘉宾是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巴特尔教授。陈巴特尔教授主讲的题目为《从中西文化的比较看剑桥大学如何造就科学精》,学院部分教师、中心研究人员、学院硕博研究生、学校学科教学论人才部分教师、学院本科生和“陶行知班”的同学参加了本次讲会。讲会由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富兴教授主持。

陈巴特尔博士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原住民及少数民族教育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专题会议主席,“亚太地区原住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论坛”秘书长,曾先后应邀赴加拿大、美国、新西兰、英国等国访问交流。作为蒙古族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原住民、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

陈巴特尔教授向与会听众分享了他于20113月到20123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英国剑桥大学访学的研究心得。

首先他提出了中国科学教育界的三大难题:(1)李约瑟难题The Needham Puzzle”,(2)零诺贝尔科学奖现象The Nobel Science Prize zero phenomenon”,(3)钱学森之问“The Qian Xuesen Question”。三者都归结于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为什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主要集中在美、德、英、法等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起步早、水平较高的国家。

陈巴特尔教授从大学与文化的关系来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首先他提出了分析的理论视角。他赞同涂又光先生的三“Li”学说,把高等教育应该定位于文化,认为,任何高等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高等教育就是对文化的选择、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大学作为一种文化组织,从欧洲产生,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学本身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即大学文化传统,不同大学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个性。

其次,在全球史中,1500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1500之前,世界上大致形成四个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中东文化圈和西欧文化圈。1500之前,西欧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区域,不仅落后于近东、中东和远东,甚至落后于东欧。然而现代化、全球化为什么发轫于这个当时世界上最落后的地方?因为在黑暗的中世纪晚期,诞生了人类最美丽的花朵——中世纪大学即现代大学的雏形。

第三,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奖诞生的摇篮。研究型大学是追求科学、探求真理的学子和科学工作者心中向往的圣地。尤其是剑桥大学,无论是在其攻读学位,还是将其作为工作场所,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有76位(去掉1901年至今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13位)校友及杰出科学家在剑桥大学学习和工作过,人数在世界各大学中独占鳌头。

剑桥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经费充足,师资优秀,设备精良,藏书丰富,生源优异、科研水平高等特点,但是这些特点至少是“世界教师协会”评出的世界十佳大学(如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等)共同具有的特点。那么。具备同样的共性又如何使得剑桥大学与其他大学在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有较大差距呢?

陈巴特尔教授认为,平衡或者说完美的平衡是剑桥大学耐人寻味的特点,它将变化性与连贯性达成完美统一。一边不断调整自己,一边保持昔日的最好元素,这种“变化的同一”表现在悠悠八百载的剑桥历史中,也融化在那不易被察觉却影响深远的学校机构、学生生活中。

剑桥大学的这种平衡性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1)宏观生态平衡主要为大学与国家(政府)之间相对平衡的关系。这种平衡源自于英国文化的自由、理性,源自于剑桥大学对真理的追求。无疑,这一源头带来的涓涓活水成了剑桥大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成长的沃土。(2)中观层面的平衡是指大学与学院的制衡与互动。学院制是英国古典大学的特色与现代基于学科而组成的大学专业性学院不同。剑桥大学对大学内部的管理基本上是由大学和各学院共同分担,这种管理方式是松散的、是互不干涉的,同时又是稳定而有序的,是平衡的。剑桥大学科学精英如此之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大学与学院在组织机构及相应权力的平衡所提供的研究和创新需要的自由空间、宽松环境,而这种空间和环境是“人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3)微观层面的平衡是指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智性和感性的平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得不仅仅需要创新环境,而且创新环境不仅仅指“一个能够让科学家们完全自由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还指“一个充满宽容与关爱精神的文化环境”。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宽容与关爱精神的文化环境比学术自由的氛围更要重要,课堂上专业知识的积淀,不间断的实验操作与课余研究之外的闲逸生活的“两个独立而又交叉的空间、两套支持体系、两个平行的知性世界和社交世界”似乎“极大地刺激了创造力,还能使单学科之专和跨学科之博相得益彰”。

总之,剑桥大学拥有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最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并非偶然,她取得的成就是与剑桥大学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内部机制密切联系的。三种平衡机制从剑桥大学的外部影响因素到内部影响因素逐层展开,缺少任何一种平衡都是不完整的。我国在培养杰出科学人才方面,也不能单单只从一方面着手改革,外部环境的缺失、内部环境的矛盾以及细微之处的不完善都会对杰出科学人才的成长起制约作用。大学是一个有机体,只有在上述三个层面的生态系统上保持平衡与协调,三者相得益彰,才能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成为造就杰出人才的摇篮。

陈巴特尔教授的整个讲座用丰富的图片和历史掌故介绍了解剑桥大学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了解了何谓古典大学(Archetypal University),受到了大学精神的熏陶,唤醒了我们对大学的反思与热情。最后陈巴特尔教授还认真耐心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的提问。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多元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