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下午,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多元文化讲会第五讲,本期嘉宾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张积家教授。其主讲题目为《亲属词认知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和教科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讲会。讲会由学校科研处副处长庾光蓉教授主持。
张教授认为,每种语言中都有表征亲属关系的称谓,谓之亲属词。亲属词蕴涵丰富的遗传、婚姻、民族、语言、社会和文化信息。他认为亲属词研究的重要性非常突出:
第一、人在社会中生活,从小到大,要同各种各样的亲属打交道,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在生活相互帮助,在感情上相互支持。由于亲属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亲属问题理应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以往的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只重视了部分重要的亲属关系,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对其他亲属关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第二、亲属词表征了亲属概念。亲属概念是一个系统,由许多子概念组成。研究亲属词如何组织,对于验证概念结构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大有裨益。亲属概念结构的研究将为概念结构的理论构建提供启发。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会过程中,张教授介绍了他领衔的团队所做相关研究及其主要观点。
一、汉族大学生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实验研究
张教授介绍,其团队在汉族大学生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实验研究中做了以下工作,亲属词因素分析研究、大学生亲属词的分类研究、配对语义决定任务分析。
(一)在亲属词因素分析研究中该团队形成以下基本成果:
1.得出了大学生亲属词按亲密度分成的5个因素:(1)远亲,主要包括与个体有三层关系或三层关系以上的亲属,如父母的姑、舅、姨等。(2)姻亲,主要包括妻族和夫族的亲属,加上姐夫、妹夫、儿媳、女婿、孙媳妇、孙女婿等。(3)表亲和叔伯亲,包括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4)近亲,除夫、妻、兄、弟、姐、妹、子、女外,还加上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孙子、孙女、外孙和外孙女。(5)养亲,包括养父母、继父母、养子女等。
2.研究认为,近亲属词的亲密程度评分最高,因而也最亲密,其次是表亲和叔伯亲、姻亲,再次是远亲。养亲的情况较复杂。
3.研究认为,亲属名称对评定有一定影响。如对被试非常熟悉的亲属,名称不同无显著影响。但对被试不熟悉的亲属,名称不同有显著影响。
4.研究认为,性别对亲属词评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女生的评定与总体情况总体一致,但男生则在5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因素,我们称之为“亚远亲”。
5.研究认为,亲属的分层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以亲属关系层数为自变量,以亲属词的亲密度为因变量,求二者的相关和回归。结果表明,亲属关系层数和亲属亲密程度的相关,亲属关系层数越少,亲密度越高。亲密度对亲属关系层数回归显著。
(二)在大学生亲属词的分类研究过程中,张教授的团队分析出以下两个结果:
1.大学生亲属词概念结构有2个维度,一是亲属关系的层数,二是姻亲/非姻亲。由左至右,亲属关系的层数越来越少,亲属的关系也就越亲密。由下到上,是从姻亲到表亲和叔伯亲。
2.爷爷、奶奶、孙子、孙女这些亲属,虽然其亲属关系层数为2,但在语义空间上却接近于一层关系的亲属,这和大学生亲密程度的评定结果一致。养亲关系虽是一层关系亲属,但在语义空间上位臵却和两层关系的近亲属差不多。
(三)在配对语义决定任务分析过程中,该团队统计分析得出如下主要观点:
辈分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辈分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辈分和对象性别对汉语亲属词的配对语义决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由于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而受到限制。它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异辈一同性别的亲属词对的语义决定上,被试对异辈一同性别的亲属词对的语义决定时间显著地长,错误率亦高。
二、纳西族大学生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研究
张教授团队对纳西族与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异同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纳西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很不相同。所以如此,是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亲属制度。相应地,两个民族的语言中也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
该团队对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该团队认为,纳西族家庭的发展经历过血缘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不同阶段。目前,纳西族还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古老婚姻制度、亲属制度和氏族制度的遗存。
亲属亲密程度在纳西族亲属词语义组织中无明显作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纳西族母系社会婚姻家庭制度或遗风影响。二是受纳西族价值观和生活模式影响。
姻亲/姻亲对纳西族亲属词分类无显著影响也与纳西族母系社会的历史传统有关。因为在母系社会中,男子要出嫁到另一氏族,而与另一氏族女子所生的儿子又要“嫁”回到本氏族中来。
纳西族和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研究为认知心理学概念结构的理论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也为语言关联性假设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张教授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中概念理论的研究经历了由相似观到解释观的转变。解释的概念观认为,人们根据他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看法或理论组织概念,理论构成概念的本质。这种观点的一个变式——心理语境论认为,目标或文化规定的语境决定概念中特征的连接和范畴中概念的连接,文化是概念之间关系重要的知识基础。
张教授的研究认为,决定纳西族和汉族亲属概念结构差异的不是别的,中介是语言,而根源则是两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家庭婚姻制度和文化。
三、汉族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发展研究
张积家教授认为,亲属词是儿童最先获得的词,亲属词的理解与使用涉及到儿童对年龄、性别、亲属关系等要素的认知。汉语亲属词的分类不仅受词的特性影响,个体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地区的文化目标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等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儿童亲属词概念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探索个体社会性概念形成的规律,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新发现,并对概念结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启示。
团队用自然分类方法,对汉语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发展进行了探索,被试是从幼儿园大班到高中的学生,分为6个年龄组。将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对亲属词的分类情况加以比较,考察年龄、性别对亲属词概念结构表征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亲属词概念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先后有对象性别、辈分、成人/儿童、亲属的亲密程度和姻亲/非姻亲,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和语言。
研究过程中得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年龄对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维度和儿童对亲属词的分类数目都在变化。幼儿园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中有亲属的亲密程度的维度;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儿童性别意识发展,在小学生低年级亲属词的概念结构中,亲属的亲密程度被性别和辈分所替代。到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又出现改变,辈分仍是亲属词概念组织的重要维度,但出现了成人/儿童的维度,非常类似于已有关于纳西族大学生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维度。到了初一,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中又出现了亲属的亲密程度的维度,但辈分在初一学生亲属词的概念组织中仍有重要作用。到初三,学生亲属词的概念结构主要有两个维度,其一是近亲属/非近亲属,其二仍是辈分。到高二,学生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已接近大学生,出现了亲属的亲密程度和姻亲/非姻亲的维度。
第二、性别对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影响
儿童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受性别影响很大。性别不同,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的维度和分类情况也有较大差异。
第三、生活经验队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影响
儿童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发展也受儿童生活经验的影响。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结构模式影响童对亲属词的分类和结构。
整个研究表明,个体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个体概念结构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进化有某些相似之处。整个研究对认知心理学概念结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资料和证据,对儿童社会概念发展的研究作有益的探索,促进了概念结构理论的发展。
四、汉族亲属词典型性评定的影响因素
张积家教授介绍,其团队以568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影响不同专业学生亲属词典型性评定的因素。结果表明:(1)亲属词典型性评定与亲属词熟悉性、亲属联系频率、亲属亲密程度、与自身相似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与姻亲/非姻亲、亲属关系层数有显著负相关。(2)不同专业学生亲属词典型性评定的预测因素不同。汉语亲属词典型性既受亲属词语义特征影响,也受个体生活经验和学科背景影响。
讲会过程中,与会者提出了诸如不同文化下亲属词分类和距离空间隐喻对亲属观、婚姻观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问题、“凤凰男”与“孔雀女”婚恋观等问题。张教授耐心解答师生们的提问,与大家交流讨论。
讲会结束时,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万英简要总结了这次讲座,并代表中心与教科院感谢张积家教授给大家带来这次深入浅出的讲座,并希望张教授今后能与中心、学院有更多更深的学术研究合作。
此次讲座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学习的机会,而且拓展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提高了专业素养,通过学术交流,也增进了两校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沟通,为今后的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科研水平奠定了基础。
张积家教授是国内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知名专家,2002年9月被华南师范大学聘为A岗教授,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卢德生)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