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讲会第十讲:“唤醒沉睡的美丽:语言复兴,语言的多样性及精神回报”
2013年10月31日下午2:30,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多元文化讲会第十讲在田家炳行政楼历史学院会议厅举行。
本期主讲嘉宾是知名语言学家、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Adelaide)语言学和濒危语言教授、阿德莱德大学语言学专业负责人、阿德莱德大学原住民濒危语言保护中心负责人Ghil‘ad Zuckermann(诸葛漫)教授。诸葛漫教授是牛津大学及剑桥大学双博士,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成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东方学者—211特聘教授。曾任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Gulbenkian研究员,曾在昆士兰大学、剑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学,并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下属的意大利Bellagio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Harry Ransom人文研究中心及日本国家语言研究院做研究员。在他的带领下,阿德莱德大学(澳洲八大名校之一)建成了第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复兴语言学(Revival Linguistics)。该学科一方面系统地分析语言复兴过程中存在的普遍制约条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亦探寻全球范围内不同社会背景下语言保护实践中不同的地方特性。同时,诸葛漫教授和他的团队当前正致力于澳洲南部艾尔半岛邦哥拉原住民语言的保护和复兴工作。
诸葛漫教授的讲座题目是“唤醒沉睡的美丽:语言复兴,语言的多样性及精神回报”,主要内容是介绍有关语言复兴的起源与现实需要。讲会由中心副主任郑富兴教授主持。与会者有教育科学学院与各学院做学科教学论研究的教师、本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
诸葛漫教授分析了语言复兴的道德、美学及实用功能,提出建立“复兴学派”的思路。复兴语言学是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领域,它致力于系统地分析语言复兴过程中存在的普遍制约条件和工作机制,同时,亦探寻全球范围内不同社会背景下语言保护实践中不同的地方特性。伴随着全球化、同质化和可口可乐殖民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族群不幸丧失其传统文化。语言复兴在提升文化认同、知识自主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相关性日益突显。当下我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敏锐的比较视角,比如从迄今最成功的语言复兴项目——希伯来语的复兴中获得灵感和思路将使我们获益匪浅。
诸葛漫教授此次介绍了此次讲座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为什么现在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在复兴语言上。另一个问题是是否有可能恢复已经不再使用的语言。
他从道德原因、审美动机和实际利益三个方面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诸葛漫认为,在道德上,语言的遗失比国土的遗失更为严重,语言的死亡就是文化自主权、精神的和智力的主权的消失,语言是观念、价值和经验的存储室。他以澳大利亚最早的国旗(Australian Aboriginal Flag)为例说明了语言的地位,这面国旗上半部分黑色代表人(people),下面红色部分代表国土(land),中间一轮金黄的太阳就是语言(language),语言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审美方面,他认为“多样的就是美的”(diversity is beautiful),所以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多样性体现在,濒危的语言可以表达相似的概念,如南美的一种叫做Yaghan的语言Mamihlapinatapai。从现实的利益来讲,语言带来人在心理、精神和生理上的满足感,并且使人们感到自豪、获得自尊。而且会双语的人具有认知上的优势,能够减少人们的偏见。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诸葛漫教授以他所做的希伯来语(Hebrew)的复兴工作为例,进行了论证。他说,希伯来语实际上是一种混杂的语言,就像老鹰、喜鹊和布谷鸟的合音。诸葛漫教授说,复兴语言学家只是很小的又没有支持的团队,但是,毫无疑问,一群有思想又忠诚的公民足以改变世界。
诸葛漫在讲座过程中不断和听众们互动,他的幽默让在场的人发出阵阵笑声,他的智慧也给了大家很多启迪。最后,诸葛漫教授耐心的回答了老师和同学的问题。讲座在一片笑声与赞叹中结束。
【编辑:任虹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