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多元文化讲会第十一讲:“原始文字的活化石——纳西东巴文概说”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4日
  查看:1861
  来源:

多元文化讲会第十一讲:“原始文字的活化石——纳西东巴文概说”

 

201312013日下午230,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心307室举行了多元文化讲会第十一讲。本期主讲嘉宾是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喻遂生教授。喻遂生教授主讲的题目为《亲属词认知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教科院部分硕博研究生和学科教学论人才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讲会。讲会由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富兴教授主持。

喻遂生教授现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重庆市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汉语言文字学),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甲骨文金文、纳西东巴文,在东巴文研究方面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王力语言学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各1项。

喻遂生教授首先介绍了纳西族地区的自然人文风貌。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以丽江古城为中心的滇西北地区,包括香格里拉、木里县等地。其中俄亚乡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角,处在滇川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五县的交界处,三江并流处的横断山脉,自然条件险峻,与外界鲜有联系,受到的影响较小,所以这里的纳西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这里成为考察纳西族文化的源生地,也是喻教授的主要调研地点。进入俄亚乡的路途相当漫长艰险,虽然是属于凉山州,但是必须取道丽江向北,经马帮出入的路翻过两座大山才能到达,由于交通不便,骑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所以单程均需两天时间。但是为了获取详实的东巴文史料,喻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曾先后十八次进入俄亚乡。

然后喻教授介绍了东巴和东巴文献。东巴是对纳西神职人员的称呼。这些东巴都是农民,属于不脱产的神职人员。东巴文献现存经书1000多种,超过26000册。东巴文经书大多是用于占卜,除此之外东巴文献还包含丰富的应用性文献,主要有医书、账本、地契、收条、书信、文书、日记、歌本、家谱、对联、刻石等,与生活息息相关。

接着喻教授介绍了东巴文字的特点以及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东巴文献的研究价值。东巴文的特点是象形程度高,抽象程度低,有很多一词多形的“条件异体字”;另外,东巴文没有逐词记录语言,文字成线性排列,按事理排列。其价值在于,它形态原始,并且仍然在使用,属于“活着的”文字,是原始文字的活化石,比我国的甲骨文出现得更早。东巴文研究对于进行思维认知、语言文字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社会学、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在教育学方面,东巴作为民间的智者、知识分子,对于从教育学角度研究东巴的养成、民间教育和宗教的关系、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另外,在社会学方面,俄亚乡的婚姻制度形式多样,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多夫多妻、安达婚(走婚)。喻遂生教授在讲授过程中,还将东巴文和甲骨文做了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对探究人类思维的起源是很好的资料。他还将一些书信、地契等翻译成汉语,让在座的老师和学生大呼惊奇,纷纷感叹东巴文的妙趣和人类的智慧。

最后,喻教授介绍了自己研究团队在四川木里县俄亚乡的田野调查和东巴文研究历程。他指出,东巴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发展,要做的事情很多。鉴于东巴文化的濒危状况,迫切需要田野调查来加以挽救。喻教授的田野调查经历也给了大家一次震撼,他的亲力亲为、不怕艰难的品质,以及丰富的专业修养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喻教授将自己的两本研究专著赠送给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巴登尼玛教授代表中心接受了喻教授的赠书。

喻教授还耐心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包括纳西人的幸福感问题、彝文和纳西语的关联性、田野调查中的禁忌问题、东巴文的亲属关系词语等方面的问题。

 

【编辑:任虹燕】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