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
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
作者:徐海生, 刘文霞 信息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年6月 发布时间:2013/08/13 浏览次数:30次
摘 要:对我国农村教育, 鲜有学者站在哲学理念层次从家庭、学校、个人、社会角度进行探究和论述。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提出了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应有的四个哲学理念, 即家庭教育为天地立心、学校教育为生民立命、个人教育为往圣继绝学、社会教育为万世开太平。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农村教育; 哲学理念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中国的命运与中国农村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当代中国农村的问题主要在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低下、观念落后, 先进的农科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使用, 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合格胜任回乡后的就业工作等。这些问题的解决, 有赖于农村教育的科学大发展。
正确的理论是科学行动的先导。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以往的农村教育研究在理论方面显得有些不足。以往的研究者较为关注的是农村教育发展史的概述、” 平民教育家”社会活动的纪实、相关政策法规欠缺的追问以及 ” 留守儿童”现实生活的记述等方面的研究。鲜有学者明确从哲学理念的角度对中国农村教育进行理念层次的探究和论述, 尤其是没有从家庭、学校、个人、社会” 四位一通”的角度进行探究和论述。国内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这方面成熟的、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 总结特点和规律, 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是一项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工作。
一、家庭教育为天地立心
天地本无心, 为天地立心者, 乃是人心。万源归宗, 天地同一, “我”心即天地之心。教育子女需要用心去领悟。子女是父母的未来和希望, 父母的思想高度往往决定本着子女的发展高度。不谙此道,意气用事, 往往会出现” 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的境况。现实中, 对子女教育失败的鲜活例子如同天上星辰, 不可胜数, ——追本溯源, 大都可以从家庭教育的总根子上进行问责。
每一个孩子, 只要能健康来到人间, 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天使, 都有着相同的”道通”。在人生的原始”奇点”上, 他们相互之间差距并不大, 之所以在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之后有了天壤之别, 从源头上讲,大多都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人父母者, 如若不能早一点悟透个中玄机、善待孩子天使一般的赤子之心, 任其逍遥, 则赤子之心迟早将为撒旦所有。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有人纵横四海, 左右逢源, 为人处世尽显风流; 有人举步维艰,进退维谷, 四处碰壁, 刨根问底, 皆因缺” 心”。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立心”的系统工程, 就是为孩子一生幸福而负责的伟大事业。
“家道正而天下定”, 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 正所谓”教儿孩婴, 贵在童蒙”。在我国, 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 “孟母三迁”、”欧母画荻”、”岳母刺字”; 刘备的《遗嘱》、嵇康的《家训》、陶渊明的《责子》; 《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为人父母者, 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他们的言谈举止在悄无声息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指引着孩子的未来, 不但定位, 而且定势” “ “ 如果没有大的变化, 孩子一生的发展大局其实早就划定高度和范围了。古人常说” 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见先有”齐家”, 而后才有”治国、平天下”, 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正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教的重要性历来为有识之士所称道, 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树无根不生, 人无心难活。一个人如果缺” 心”, 就很难有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一颗红心, 体不过拳头大小, 重不过六两左右, 但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睿智的父母都知道:教育子女,贵在攻”心”。只要把”心”的工作做到家了, 就可以化无形为有形, 变无界为有疆, 从无到有,化虚为实; 长袖善舞, 点石成金。教育子女, 要从” 心”开始。是否站在为孩子的一生负责的高度考虑问题, 是区分智慧型家长和普通型家长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一个家庭是否能够持久和睦安康的试金石。古今一道, 中外皆然。
二、学校教育为生民立命
千秋基业, 教育为本。没有一流的教育, 就很难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也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千水奔腾发乎一脉, 万木峥嵘源自一根。学校是教育的初始根据地, 也是诞生社会生产力的伟大策源地。懵懂的少年, 一经学校教育发轫, 就可能成为国之栋梁。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张伯苓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精彩的话: “ 现在的考察教育便是考察社会。”[1] 先生高论, 可谓一语中的。欲强国家, 必先强教育, 欲富人民, 必先富教育, 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学校教育为生民立命。所谓立命, 就是安身立命的意思, 即” 生活有着落, 精神有所寄托” [ 2] 。也就是说, 学校教育要做到以下两点才能称之为” 为生民立命”: 第一, 让”生民”有物质上有保障, 教会”生民”谋求生存的技能, 学了就能用, 能让”生活有着落”; 第二, 让”生民”精神上有追求, 有思想和审美的情趣, 见美见理。如果学校教育不能做到这两点, 那它就是残缺的教育, 甚至是失败的教育。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3] 为人师者, 教好” 文章”, 当好”人师”, 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要振兴当代中国的农村教育, 过分理想的”布尔乔亚” 不行, 比如号召一些相对于客观教师总体而言显得有点零零星星的大学生志愿者, 像” 做客”一样去偏僻的乡村学校支教一年半载, 仅凭一腔热血去做事; 没有理想的”赤脚医生” 也不行, 比如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上课由着性子天马行空、鲜活的知识被异化成干枯的树皮、没有前瞻性缺乏兼容性、缺乏准确的自我教学评估能力、仅凭自我感觉教书育人的乡村代课老师; 纸上谈兵的”江湖郎中” 更不行, 比如那些整天坐在屋子里坐而论道、缺乏必要的一线教学实践、” 把想象当成实事”的一些专家学者。唯有集三者于一身、立足于现实、有长远眼光的人才有可能行。”大将不会行兵, 空有十万犀甲; 饱学不能运笔, 徒为两脚书橱。”明代文学家吴从先曾如是说。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教育, 对于中国当代的农村教育可谓举足轻重、意义非常: 盛世伟业, 江山社稷, 人民福祉皆有赖于教育之成全和护佑。
如果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对子女的未来具有定位、定势作用的”先天因素”的话, 则学校教育就可以被看作是第一” 后天因素”, 它对子女成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如果错过了良好家庭教育这个”村”, 只要能住上优秀学校教育这个” 店”, 一样可以顺利度过漫长黑夜, 迎来光辉灿烂的黎明。
三、个人教育为往圣继绝学
事物发展的规律表明,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毫无疑问,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也好, 学校教育也好, 都不过是迢迢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驿站, 真正伴随自己一生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是个人教育。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在一群条件相当的年轻人中,有27%的人没有目标, 60% 的人目标模糊, 10% 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 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后, 这一群人中, 有3% 的人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级成功人士, 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 10% 的人,生活在中上层; 60% 的人, 生活在中下层, 没什么成绩; 27% 的人,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依靠社会救济生存, 常常抱怨他人、社会和世界[ 4 ] 。
由此可见,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 能不能” 学习”好, 关键是看是否用”心”。只要” 心”用到了, 就可以”纵横自由凌云笔”, “自铸雄奇瑰丽辞”。
一个人, 在青少年时代, 一定要学会珍惜上苍赐予自己的美好年华, 学会有所作为。应该趁这个世界在自己眼中还有很多新鲜感时, 开始学会认知; 趁自己还没有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身心时, 开始学会做事; 趁自己不知” 天高地厚”时, 开始学会反思。农村的孩子, 更应该学会培育自己的本土雄心,学会培育自己的悟性。知识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的悟性有多高, 你运用了多少, 利用率有多高。英雄少年和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相比, 他们缺少很多的”知识”积累, 但是他们敢于在关键时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以恰当的排列、组合, 所以一样能干出”英雄的业绩”。一念起, 万水千山; 一念灭, 沧海桑田。一个人, 拥有了洞悉事物发展规律的悟性, 就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 不该干什么事, 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经年累月, 定有收获。正所谓: “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5]
为往圣继绝学, 何人为圣? “继绝学”, 学什么?履行真善美之典范者即为圣,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 无论古今还是中外, 只要是圣贤, 就当”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 6]; 所谓” 绝学”即是人学,究天人之际, 穷万物之理之学即为绝学。结合到中小学教育中的学习上, 那就是学到文化的精髓,活化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魅力。是否站在为自己一生负责的高度上去学习, 是区分智慧型人生和普通型人生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拥有远大前程的试金石。
四、社会教育为万世开太平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作用。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里, 个人的活动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数字化时代。
从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在给我国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 也必然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价值多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 “金钱和利益”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核心价值观, 个人主义日渐盛行, 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于” 三个留守”队伍的不断扩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欠缺和漏洞, 导致很多孩子道德滑坡、行为失范, 以至于很多花季少年成了不法分子精神侵害和肉体侵害的目标。打架斗殴、拐卖人口、吸毒贩毒、强奸诱奸、绑架人质、买凶杀人、溺水触电等等的案件时有发生, “ “ “ 这一点, 只要稍微关注一下新闻或者上网浏览一下信息就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报道。
人皆有好奇之心, 凡是邪恶的, 总是充满” 魅力”的。少年儿童本来就好奇心强, 容易被诱惑, 容易被教唆, 容易感情用事, 容易被利用, 再加上监护人监管不到位, 很容易被社会不良因素所影响。对此, 以报告文学作品”世纪之痛” “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而著名的湖南作家阮梅在其作品中曾经无比痛心地写到: “ 社会上不劳而获、享乐主义、物质攀比等思想的泛滥, 特别是社会文化市场的精神污垢皆是留守儿童犯罪的重要诱因。那些渲染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影碟、卡通画册、口袋书、色情网站等, 很容易使留守孩子们染上不良行为, 甚至酿成悲剧。”[ 7] 因此, 要发展农村教育, 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教育的能动作用, 趋利避害。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 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8] 社会教育的良性发展, 归根结底离不开”制度性”法律、法规的保障。从教育投资、师资壮大, 到媒体监管、教育问责、社会监督, 都离不开”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 9] 社会教育就应该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患于未然的教育, 为”万世开太平”的教育, 在农村尤当如是。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乡村文化的传统正在日益消散。为了让农民能够过上” 住大屋,开好车”的城市生活, 能够幸福, 传统质朴、醇厚的” 冰心”正在日益冰化雪消, 土崩瓦解。千年不化坚若磐石的冰山, 万载屹立岿然不动的雪峰, 都在”全球的变暖运动”中放弃晶莹剔透的坚贞, 丢掉玉洁冰清的操守, 开始江河奔腾, 川泽横溢。面对这些在当代中国农村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应该找出根源所在, 找出症结所在, 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辨证施治, 力起沉疴。站在哲学的高度, 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各负其责, 各司其职, 互为犄角, 聚力成势, 凝练升华, 统一于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这一旗帜下, 探索出规律, 总结出对策, 为学生的人生大厦奠基,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导航, 追求农村教育的真正”大学之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参考文献:
[1] 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 ] .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173.
[2] 吕叔湘. 现代汉语词典[M ]. 商务印书馆, 2002: 7.
[3] 典论 论文[M ]. 孙冯翼, 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3.
[4] 诸葛仲衡. 我的新教育之梦[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63.
[5] 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 ]. 岳麓书社, 1999: 33.
[6] 司马迁. 史记 孔子世家[M ]. 岳麓书社, 2008: 355.
[7] 阮梅. 世纪之痛——中国农民留守儿童调查[M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78.
[8] 荀子 劝学[M ]. 毛佩琦, 编. 万卷出版社, 2009: 3.
[9] 老子 第六十三章[M ]. 万卷出版社, 2009: 157.
【编辑: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