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上午8:30,多元文化讲会第十九讲在四川师大狮子山校区七教A区六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讲会邀请到了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于天龙教授。讲会主题为“多元文化里的道德教育:为了社会正义”。讲会由中心副主任郑富兴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巴登尼玛教授,学院书记万英,学院部分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讲会。
于天龙教授首先指出了全球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道德问题。一是道德教育的政治化问题。即道德政治化在民族主义的外衣下将社会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二是道德灌输问题。即道德教育有泛道德化之嫌,似乎以道德灌输解决社会问题。于天龙教授认为以上两种道德教育做法都忽视了社会的多元差异和社会正义,忽略了道德问题产生的文化和社会基础。
其次,于天龙教授从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学费、城乡收入差距、政府的清廉指数、行政成本等五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指出社会正义与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多元文化就是要探讨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道德教育必须着眼于社会现实与冲突,如性别歧视、性取向歧视、体能歧视、年龄歧视等,“歧视”其实是道德问题。
最后,于天龙教授具体提出在教育领域如何进行改革,特别是从从课程改革入手,重建以美德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关于如何培养美德。于天龙教授从约翰·罗尔斯、鲍伊德等学者的研究中总结出宽容、理性、妥协、信任、尊重等政治美德以及作为压迫群体和被压迫群体的非平衡的智慧美德。他指出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重建以政治美德、智慧美德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体系。这种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交往所需的、实现社会正义的、公民应该具备的特殊美德,以民主的方式处理社会差异和冲突。
在提问环节,研究生及老师们就美国品格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品质的差别、如何理解“差异”、在多元的差异中社会正义如何处理新旧的转接即新的群体社会关系与传统的价值观点之间的关系、中美两国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不同的态度、怎样培养公民或学生的国家意识等问题与于教授进行对话和交流。他认为培养美德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需要让学生明白why,for who,for what;另一方面培养美德要看差异,要着眼于群体,超越于个体间的差异。
郑富兴教授对讲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作为教育学的研究者要有教育的社会视野,关注教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条件或基础。
附:于天龙教授简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和硕士,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纽约杜威尔学院助理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岗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儒教、道教和教育分会首任秘书长,国际道德教育协会(AME)执行董事会委员、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美国教育理论研究协会(AESA)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社会基础,侧重多元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研究。道德教育研究主要关注道德教育政策和实践过程中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这个特点反映在2004年的专著《In the Name of Morality: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ontrol》和2011年的编著《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A Reader》中 ,后者获得2012年美国教育理论研究协会的评论家选择大奖。他还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多元文化教育杂志》、《亚太教育杂志》、Discourse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他还是美国教育大师内尔诺丁斯著作的最早中文翻译者,其翻译的诺丁斯专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一版)获得2003年中国教育图书一等奖,第二版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影响教师的一百本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