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2018年度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2018年9月20日
v 本期导读
Ø 中心成员参加凉山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
Ø 巴登尼玛教授受邀到南京师范大学讲学
中心成员参加凉山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
2018年6月23日至24日,由西昌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中心、西昌学院民族团结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凉山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西昌学院南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云南大学、云南省社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华侨大学、温州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云南省民族研究院、保山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旅游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凉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及乡村振兴等相关问题。
中心人员阿呷热哈莫和顾尔伙参加了研讨会并作了专题发言。阿呷热哈莫发言的主题是《凉山彝区“三类模式”双语教育改革》,基于对已有二类双语教育模式调查,提出“三类模式”的双语教育,即为少部分人继续推行“过渡性双语教育”,为大部分人推行“保留性双语教育”,同时提供“全面双语教育”。顾尔伙发言的主题是《凉山彝区教育扶贫的思路与策略》,基于对凉山精准扶贫态势的观察,认为到2020年,凉山彝区“看得见”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应该没有问题,但“看不见”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常艰难,真正成为精准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因为这涉及到人们思想观念转变问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教育问题。教育是最精准的扶贫。然而当前凉山彝区教育扶贫中所谓的“先治愚后治贫”“脱贫致富” 的思路有一定局限性。这种思路把教育定位在工具层面, 只作为“脱贫致富” 的工具, 忽视了真正的“以人为本”。教育扶贫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教育本身需要扶贫,另一方面教育具有扶贫的功能。教育不只是扶贫的手段,也是扶贫的目的。所以,在凉山彝区教育扶贫实践中,调整思路,以教育为中轴,力促文化、教育、经济三者内生协同发展,共同为凉山彝区整体、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巴登尼玛教授受邀到南京师范大学讲学
2018年9月12-13日,应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教育科学学院邀请,我中心主任巴登尼玛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作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系列报告开始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程天君教授致欢迎词并介绍了巴登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齐学红教授、杨跃教授、王海英教授,南京大学贺晓星教授等南师大校内外师生参与了交流。
第一场报告于9月12日15:00在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田南楼602室举行,由程天君教授主持,全场座无虚席。报告主题为《教育本质的分析思路》,巴登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谈起,认为理论具有指导实践和指向未来的功能,研究对象明确到什么程度,科学理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他运用词源法、历史回顾法解读教育的定义,讨论了教育本质理解的思路,指出在给教育下定义时必须达到三点:一是界定位置,二是揭示独特性,三是认定价值。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应具备思想观念、应用理论、实践开发三方面的基本素养。最后,巴登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提出教育是人类生命智慧的提升过程,教育学是研究人类寿命和生存质量之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多学科文明成果的学科。报告后,巴登教授就“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教育学学科的独特性”、“教育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等问题与现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程天君教授讲述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认为巴登教授满腹经纶、学贯中西,讲座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可称得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巴登教授提到“不管做学问还是做其他事,首先要做成一个人”,他对“教育的本质”、“人类、文明与幸福”的阐述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智慧与情怀,使大家受益匪浅。
第二场报告《人类文明与教育》于13日8:30分在田南楼404室以沙龙形式举行,由博士生陆韵主持,教师教育学院杨跃教授点评。巴登教授从文化的涵义说起,认为文化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作为一个复合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功能和时空位置。他以“人人平等”、“自由权利”、“专制等级”为关键词分别介绍了欧洲、北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类型,将文化的基本结构描述为一个同心圆,以信仰为内核向外延展至价值、行为和组织机构,并指出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结果,在价值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随后,他对文明、社会、宗教、经济、政治等的涵义进行解读,分析了教育、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巴登教授最后总结道,教育是尊严获取之道、通向义务与责任之途;政治、经济、法律都应服务于人的尊严和教育的生命之道。杨跃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简要点评,并就“如何理解人类文明与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场域中如何提升学习”、“如何解决多元文化教育的脆弱性”等问题与巴登教授展开讨论。吴康宁教授就“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有无优劣之分”等方面与巴登教授进行了互动,指出信仰到最后易于成为不讲理的东西,不好的信仰比没有信仰更可怕。贺晓星教授提出“教育是否关注野蛮文化”的问题,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巴登教授为教育问题的理解提供了全新视角,他对人类教育问题的“洞见”精神、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谦逊的为学态度给在场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