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2019年度第四季度工作简报
2019年12月15日
v 本期导读
Ø 凉山彝区双语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Ø 巴登尼玛教授荣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Ø 巴登尼玛教授一行前往民族地区中小学讲学
凉山彝区双语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2019年9月,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阿呷热哈莫老师带领研究生在凉山州喜德县则约小学开展凉山彝区双语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每学期选2-3名经过教材和教学法培训的研究生到项目实验学校,与当地彝文教师同台授课的方式进行。由于项目实验学校师资短缺,研究生还同时兼任了该校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课程。通过一年的改革实验,项目取得如下成果:
首先,自项目在凉山州喜德县则约乡中心校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第一,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图文并茂的三语教材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彝文教师、英文教师采取同台授课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学习热情高。第二,从学校的整个学风来看,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明显提高,早晚自习随处可见学生认真学习的情景。第三,从整个社区环境来看,学生家长对这次试点给予了肯定,家长对学生学习彝语、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三门语言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全面的支持。
其次,体制机制创新上,本次试点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将打破传统上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局面,是双语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付诸实践的一次尝试。同时,这次改革也是高校与基层学校紧密合作的一次改革,是高校社会责任的一次充分体现,也是师范院校与教育基层合作的一次探索。
再次,理论研究创新上,凉山州两类模式双语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因社会、语言、经济、教育等不断变迁,在新时期,两类模式困境重重。本次的三语课程改革是对凉山州双语教育的一次改革,以期解决凉山双语教育面临的在教育质量、师资、课程教材中的种种问题。
巴登尼玛教授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0月31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成都举行,隆重表彰2016年至2017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以及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激励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迈步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我省于2018年7月启动评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共有7120项成果参评,涉及马列科社、党史·党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最终评选出获奖成果400项,其中荣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299项。巴登尼玛教授申报的成果《尊严论——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获得一等奖。
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汶川地震灾区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它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相结合,解构文化、分析社区,探索民富国强、启圣中华之道。同时,该书注意突出重点、实事求是,秉持以下原则:有利于弱势者的尊严和利益;寻求被大众一致同意并接受的公平与正义 ;服务于中华民族永续及国富民强。
中心主任巴登尼玛教授一行前往民族地区中小学讲学
2019年10月28日至2019年10月31日,中心主任巴登尼玛教授一行前往青海省泽库县、尖扎县以及阿坝州若尔盖县中小学讲学。在青海省泽库县,巴登尼玛教授以“学校的灵魂与教师的尊严”、“社会情感学习”为题开展主题培训,提出不同的“理解”直接产生的就是情感和心胸,学校中的情感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形成对自我、他人和集体的正确理解。在青海省尖扎县,巴登尼玛教授开展题为《教育意蕴》的讲座,巴登尼玛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贯穿人生命的全过程,这是由其在人类生命的时空位置决定的。教育是人不断提升自己处理和使用知识的智慧的生命过程,亦是满足人获取、选择、处理和运用知识的智慧的过程。教育学便是研究教育之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和生存质量之学,是涉及各个学科文明认定、筛选、传递的学科,而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巴登尼玛教授从“教育的关键概念”“教育的研究对象及时空位置”“教育本质的理解的思路讨论”三方面论述了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演讲观点独特、精彩,使在座教师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受益匪浅。
【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