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2021年第3期 工作简报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2日
  查看:211
  来源:管理员

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2021年度第三季度工作简报

                  2021年9月20日

 

v 本期导读

 

Ø 巴登尼玛教授深入民族地区中小学公益讲学

Ø 中心多位研究成员相继出版学术专著

 

巴登尼玛教授深入民族地区中小学公益讲学

2021年3月—2021年6月,中心主任巴登尼玛教授携中心成员深入玉树、治多等多地开展调研和教师培训,通过玛曲县网络在线平台开展关于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工作方针的相关培训,开展在线培训15场次。2021年7月,巴登尼玛教授先后调研了玉树州八一孤儿小学、治多县民族中学、治多县加吉镇吉尕小学,开展了多项文化与教育的社会服务。2021年9月,巴登尼玛教授一行到玛曲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欧拉镇寄宿制学校、木西合乡寄宿制小学等八所学校和幼儿园。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巴登尼玛教授坚持每年前往四川省阿坝州、青海省果洛州、甘肃省甘南州、青海省海南州等地,助力藏区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和教师发展。一方面,立足民族区域实际,助力治校办学。巴登尼玛教授紧扣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川、甘、青三省藏区教育实际,通过与学校教师座谈交流等方式,从学校顶层设计、学校发展规划、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学校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藏区学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进一步理清治校办学思路,引导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建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明确教育改革主题,引领专业发展。巴登尼玛教授从民族地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入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将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解答教师的困惑和问题,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深层意蕴,同时也介绍一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策略与方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身为师者,已过耳顺之年的巴登尼玛教授努力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以真挚的教育情怀和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行走在“世界屋脊”之上,以孺子牛精神助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四川师范大学“励志笃行 止于至善”的校风。他常说一句话:“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的意义。”雪域高原的路,有温暖的阳光,也有阴冷的暗冰,无论怎样,巴登尼玛教授助力民族教育的脚步一如既往地坚定。

 

中心多位研究成员相继出版学术专著

2021年5月至今,中心副主任郑富兴教授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公民美育论——美丽中国建设的教育途径》,中心成员卢德生教授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地方文化资源教育转化现实与超越》,中心成员刘争先副教授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公民教育与国家构建的互动关系研究》。

郑富兴的《公民美育论——美丽中国建设的教育途径》致力于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问题”,即培养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公民审美素养,从教育层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任务。卢德生教授的《地方文化资源教育转化现实与超越》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对地方文化资源在学科教学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学校文化资源三个方面的转化现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了已有成绩和不足,厘定了生成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和培育文化品格的价值定位,进而从文化视野厘定、主体意识重塑和协同平台搭建三个维度提出地方文化资源教育转化的优化策略。刘争先副教授的《公民教育与国家构建的互动关系研究》,通过对中国近代(主要是1895-1937年)公民教育政策及国家建构的梳理和比较,解释中国近代公民教育兴起、发展、变迁的原因,进而探讨公民教育与国家建构的互动关系,分析公民教育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编辑:管理员】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