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星期四下午两点半,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校友之家举办了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第一期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安超。活动的主题为《新手班主任缘何以“歪”立足:理性基础及双重面向》。主讲人为中心副主任阿呷热哈莫,主持人为中心副主任达万吉副教授。
“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沙龙”是“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自由交流、茶话会、研讨等非正式的方式为中心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使参与者能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同时,沙龙鼓励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学者参与沙龙的讨论。鼓励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讨论,鼓励提问、质疑和辩论,以促进深入的学术交流,提升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活动开始,达万吉老师首先做活动开幕词,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加本次活动,同时欢迎了远程连线的安超老师,之后邀请阿呷热哈莫老师开始分享其研究成果《新手班主任缘何以“歪”立足:理性基础及双重面向》。
阿呷老师开始分享,从项飙老师所论述的“附近的消失”入题,认为人们现在只关注自己家里或身边的事情,很少关注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们在研究什么。因此,她的研究只关注自己家里和远方的世界。随后从问题提出、研究范式与方法、新手班主任扮演“歪”的角色的理性基础与意义建构以及新手班主任“歪”的双重面向及其反思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一阐述,最后落脚点于“歪”对于新手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原则性的“歪”, 提到了教师的情感表达并不一定遵循外在的情感规范,而有着自己的实践逻辑,这打破了教师的情绪神话。此外,还提到了对“歪”和“严格”的区分,以及它们在教育方式和效果上的不同。
达万吉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邀请安超老师进行点评与分享,安超老师首先询问了“歪”在四川方言里面的意思,并从《教育的美丽风险》一书中展开,强调了要理解“歪”,就需要理解被我们排除在外、被遗忘的那个恶的面相。从A与非A的角度来进行点评分享,分享了新手教师弱的原因,包括弱的实践知识,弱的利益地位与弱的情感链接。“歪”可能是在装强,如强“外貌”修饰,强“语言”威慑“纪律”管控。阿呷老师在交流中表示一直未找到“歪”的对立面。认为寻找“歪”的对应面不能简单加否定词。安超老师认为在寻找“歪”的对立面时,可以挖掘“歪”的双面性,如有强弱力量对比。
随后教育科学学院邓璐老师进行点评并且提出,将讨论放到工业时代背景下来看,以及90后老师与80后老师在适应教师角色时的不同感受,特别是90后老师面临的冲突感为什么更加严重,并且还提出关于公开课和平时课老师在不同场景下笑容对比与不同,并且还提出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在行为选择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与教师的合法性权威和专业权威有关。阿呷热哈莫老师对此表示赞同。
教育科学学院王芳芳老师也进行了点评分享,表达了对题目中理性基础的理解与困惑,她认为新手班主任面对实践中的抉择时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智慧选择,这更多是一个实践问题。并且提到自己对理性的理解来源于西方哲学,强调人作为理性思维者的特征,这与题目中的理解有所不同。还进一步指出,将研究群体限定在新手教师可能过于狭隘,因为“歪”这种行为并非新手教师独有,而是与教师合法性和权威问题有关。她建议进一步追踪研究新手教师成长为成熟教师后的行为变化,阿呷老师回应理性与实践的关系,还反思了师范教育。她认为理性并非完全脱离实践,而是在实践中经过考虑和权衡的选择。她提到许多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并非仅凭感觉行事,而是有很多想法和考虑,也表明即使在实践中理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位同学也积极参与,对阿呷热哈莫老师的分享进行了提问,提出“歪”对新手班主任来说是权宜之计还是长久之计?并对从权宜之计变成长久之计的原因表示感兴趣。另外还有同学认为“歪”是一种基于善意的不善之举。她提到,在听到“歪”这个词语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老师,而是自己的姑姑,因为姑姑在教育弟弟时很情绪化。她认为“歪”的行为本身是不好的,但其出发点是好的,只是老师可能不知道如何在平时就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领导作用。她还提到,“歪”其实是更多发生在亲密关系当中的,阿呷老师一一回复,并鼓励同学们提问。
最后教育科学学院姚佳老师认为“歪”是一种教育智慧的缺乏,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大吼大叫对孩子的影响,以及从哲学的层面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君主层次的讨论,并且当需要用善美和孝顺来规约人们的伦理道德时,这往往是世风日下的一种表现,还提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故事,以及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到的教育管理观点。赫尔巴特认为权威和爱是对待孩子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尤其是权威能阻止学生内心向邪恶的萌芽与产生。她提出了用温柔和坚定的方式来抓住教育管理的关键,这一观点得到了阿呷老师的认同。
阿呷老师对本次学术沙龙表示喜悦并作总结,强调了学术沙龙交流的重要性,认为这种交流对学术成长非常有帮助。认为学术研究一定是要交流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拼凑出更多的想法和机会。不交流学术思想是不利于学术成长的,鼓励大家多交流与提问,本次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撰稿:蒋草原
初审:马 芬
复审:郑富兴
终审:梁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