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教育对口支援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基于教育对口支援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两个层面,汇集了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四川民族学院、成都师范学院的研究学者,以及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青海格桑花教育基金会的实践专家,共同聚焦民族地区教育帮扶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教育对口支援的制度优势、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朱晟利教授主持。四川省教育厅民教处李浩处长和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德生副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李浩处长对会议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参会专家共同探讨教育对口支援的新路径以面临民族地区区域不平衡和优质教师缺乏等挑战。卢德生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期待通过深入研讨和合作,共同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振兴。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中央民族大学的苏德教授强调了在新形势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民族教育、边疆教育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国民族教育》赵小雅总编概述了中国对口支援政策的演变,特别梳理了教育援藏从数量型支援向质量内涵型支援的转变历程。云南大学的杨明洪教授探讨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特征及其对西藏教育发展的影响,强调了该模式在促进西藏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西南大学陈婷教授介绍了“西藏教学改革支持活动” 项目的目标、实施方法、取得的成效以及对西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反思。
在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青海师范大学李晓华教授对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局进行了分享,探讨了其发展的基本逻辑。贵州师范大学李祥教授探讨了教育组团式帮扶的理论本质、内涵、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实践改进的方向。石河子大学付娟教授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疆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政策成效进行总结,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援疆政策的三个发展阶段。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何冬梅展示了青羊区与甘孜州得荣县在教育帮扶取得的新样态,分享了青羊区教育局在教育帮扶的实践经验。
在下午的主题报告中,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毛道生校长分享了石室中学通过支教、网校和名师工作室展开的教育援藏实践经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王学男副所长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政策的价值、目标、执行机制和成效进行了全面评估。重庆文理学院贺能坤教授基于援藏者的视角对教育对口支援的成效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援藏战略的定位、援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援藏的逻辑。青海格桑花教育基金会洪波理事长从格桑花教育基金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发展期望讲述格桑花助力青海玉树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民族教育研究》谭忠秀副教授讨论了教育对口支援的转变,从单纯的资源输入到强调通过构建教研共同体来提升当地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李剑副主任概述了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对若尔盖县中学的组团式帮扶工作。
四川师范大学顾尔伙副教授以“宁海模式”为例,探讨了其在促进凉山彝区县域教育内生发展中的机制、效应和文化转译路径。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徐洪荣书记分享了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成立青海民族班富有成效的教学管理经验。四川民族学院罗绒曲批副教授以被帮扶者的角度提出帮扶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完善帮扶对接机制的策略。成都师范学院肖蓓科长探讨了四川民族地区援藏教师在对口支援过程中面临的专业发展和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实现主体性发展突破的路径。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卢德生教授做会议总结。卢德生教授总结了专家学者们在教育对口支援领域的实践和思考,强调了行动者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自我追问,以及形成的三个共识:教育对口支援是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内涵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合作协同是教育对口支援成功的根本。
本次会议作为一场学术雅集,不仅为与会专家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也为教育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汇集了多方思想,为对口支援政策的后续开发积攒了宝贵经验。
撰稿:李明珠
初审:马芬
复审:郑富兴
终审:梁斌
|